提高节能环保意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
浏览次数:2706次发布时间:2014/06/15
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,我市广大农村新建住宅越来越多。然而在一些地区,由于农村住宅建设的放任和无序,加之一些农民显富、攀比等心理的影响,致使一些农村新建住宅越建越大,越建越高,越建越乱,造成土地和金钱的极大浪费。由于住宅建造缺乏规划和设计,农民大都是自搭自建,造成建筑的色彩、格局、样式趋于雷同,却又与周围环境不相协调;在房屋建设过程中,由于技术条件和施工手段的限制,以及认识的不足,农民建房时多选用落后的建材,致使建筑节能效果变差。
中共中央国务院今年下发的《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》指出,新农村建设要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,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。加强宅基地规划和管理,大力节约村庄建设用地,向农民免费提供经济安全适用、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设计图样。要本着节约原则,充分立足现有基础进行房屋和设施改造,防止大拆大建,防止加重农民负担,扎实稳步地推进村庄治理。因此,我们要注意结合丽水实际情况,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,增强建筑节能意识,积极探索节能省地型住宅模式,逐步改善人居环境。
一是节地节能问题。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展开,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农民第一个愿望就是盖房子或者翻新住宅,其频率会越来越高。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加大,使得能源消耗更加成为一个亟待关注的问题。农村建筑技能的潜力巨大,范围广阔,当前,在农村住宅建设方面采取节能手段,应该是一条循序渐进的可行之路。
要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出发,大力推进农村的“节能省地型”住宅。具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:一是科学的规划布局、合理的功能分区以及居住区布置。要合理规划住宅建设用地,少占耕地,尽可能利用荒地、劣地、坡地等;合理规划居住区,在保证住宅功能和舒适度的条件下,确定居住区的人口规模和住宅层数,提高单位住宅用地的住宅面积密度;二是建筑朝向、体形系数等规划设计手段。要通过设计的优化,改进建筑结构形式,增加可使用空间;充分利用地下空间,提高土地利用率;延长住宅寿命,减少重复建设;合理控制住宅体形,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有效利用;通过提高建筑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以及设备和管线的节能,来减少能源消耗。三是节能环保的新型材料。要推广钢结构、木结构等可循环利用的新型建筑体系,推广应用高强混凝土、高强钢筋等高性能、低材耗的建筑材料,并鼓励各地因地制宜选用当地的、可再生的材料及产品。
二是生态环保问题。在今年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1号文件中,实现“村容整洁”被列为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之一,其根本目的,就是真正改善农村人居环境。而作为人居环境要素之一的农村住宅,更应实现与自然、环境相协调。因此,生态住宅应该成为农村住宅建设的目标和追求。
所谓生态住宅,意在寻求自然、建筑和人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,即在“以人为本”的基础上,利用自然条件和人工手段来创造一个有利于人们舒适、健康的生活环境。农村建设生态住宅,要符合农村的特点,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:一是实行人畜分离。大力推广畜禽圈养技术,建设必要的基础设施;二是进行“三改一建”。以沼气池建设为龙头,实施改水(自来水)、改厕(冲刷式)、改薪(以电代柴、以煤代柴、以气代柴)配套工程,改善农村卫生面貌;三是在有条件的地区,按照“饲-畜-沼-果(菜)”模式建设生态庭院。据有关试验表明,一户建造一个8立方米的沼气池,常年养4头猪,其生产的沼气可满足5口之家的日常生活照明、炊事用能需要,且每年可节约燃料费600元,每头猪可增加间接收入100元;沼液可供3-5亩果园的全年用肥,每亩年可减少化肥投入200元;用沼肥施果,增产幅度可高达25%以上。
本文由浙大钢构小编收集整理发表,网址:http://www.hnzheda.com